樟芝菌絲體與子實體對四氯化碳及酒精誘導之慢性及急性肝損傷之保肝功能評估


國立中興大學/食品科學系/89/碩士

研究生:戴宇昀

指導教授:胡淼琳/蔡金川

轉載 :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 摘要 ]

樟芝Antrodia camphorata(原名 A. cinnamomea),僅生長在台灣特有的牛樟樹(Cinnamomum kanehirae)上,因其數量稀少,且久為民間所流傳之良好民俗偏方,遂成為台灣市場最昂貴的野生真菌。有鑑於肝病為我國之國病,久居國人十大死因之一,因此保肝之健康食品的開發實屬當務之急,故本論文之目的即在探討樟芝之保肝功效本。


本研究之第一部分係研究樟芝對CCl4所引起之肝傷害。其模式為以Wistar大鼠,分為Acontrol 組、BCCl4組、C: CCl4Silymarin組、D: CCl4+樟芝菌絲體低劑量組(1 g/kgE: CCl4+樟芝菌絲體低劑量組(0.5 g/kg)共為期八週。40%CCl4劑量為0.3 ml/100g,每週兩次。試驗結果顯示A組之sGOTsGPT於八週間皆顯著低於BCDE組,此外除第一週外,BCDE四組間之sGOTsGPT皆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增加,且各組間無顯著差異,顯示C組(silymarin組)與兩組實驗組:D組(樟芝菌絲體低劑量組:0.5 g/kg b.w.)與E組(樟芝菌絲體高劑量組:1 g/kg b.w.)並不能有效的降低肝損傷時所造成的酵素脫逸,這個結果顯示樟芝能顯著降低CCl4所誘導的急性肝損傷,但不能顯著的降低多重CCl4所誘導的慢性肝傷害。此外包括抗氧化酵素(CatalaseSODGSH-Px)、TBARs值與8-OHdG/105dG含量的結果皆顯示:除了正常對照組的抗氧化酵素最高、TBARs值與8-OHdG/105dG含量最低外,其餘各組間則無差異。另外由肝組織切片所進行的毒理觀察亦與生化值、各種傷害指標吻合,表示包括silymarin與低、高劑量樟芝菌絲體於此模式下並未能達顯著的保護效果。若將silymarin的劑量提高為200 mg/kg,並將40﹪CCl4劑量由原來的0.3 ml/100g降低為0.1 ml/100g,投與方式由皮下注射(s.c.)改為腹腔注射(i.p.)則可以顯著改善其對於CCl4所誘導的慢性肝損傷,較適於新模式之探討。


樟芝傳統療效中,有解酒、酒宿醉的功能,本研究第二部分以樟芝菌絲體與野生棌摘樟芝子實體為材料,進行急性酒精性肝損傷保肝功能之評估。Wistar大鼠(180~200 g),分為正常組(0.9% NaCl)、肝損傷組、silymarin處理組(200 mg/kg)、樟芝菌絲體與子實體之低(0.5 g/kg)、高(1 g/kg)劑量、僅管餵樟芝菌絲體高劑量(1 g/kg)組等八組。結果顯示酒精的投予會造成肝損傷組sGOTsGPT指數顯著高於正常組(p0.01),而樟芝菌絲體低(0.5 g/kg)、高(1 g/kg)劑量、樟芝子實體低(0.5 g/kg)、高(1 g/kg)劑量組,就sGOT治療效果而言,有隨劑量的升高而得到較好的保護效果,而sGPT則無。至於BUNCRE這兩個腎傷害生化指標方面,本研究發現各組間皆無顯著性的差異,表示酒精的注射不會造成腎絲球的的傷害。抗氧化酵素方面:CatalaseSOD活性於酒精處理組為最高,GSH-Px則於各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此結果暗示酒精代謝過程中,會誘導肝臟SODcatalase基因的表現,加速自由基的排除。而樟芝菌絲體與子實體之低、高劑量組則具有抑制酒精代謝時所伴隨的抗氧化酵素升高之現象,此結果暗示樟芝具有不錯的抗氧化效果。TBARs值與H.E. stain切片染色結果亦顯示:樟芝菌絲體與子實體之低、高劑量組則能顯著降低脂質過氧化與改善酒精處理所產生的病理狀況,其改善效果則有劑量上的關係。


因此,經現代科學分析與研究,證實樟芝菌絲體與子實體不論低或高劑量,確有降低酒精所誘發之急性肝損傷之功能,其保護效果有劑量上的關係,而保護機制上,與樟芝本身所具有的抗氧化與清除自由基能力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