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芝子實體乙酸乙酯層及玫瑰樹鹼對肝癌細胞株HepG2和PLC/PRF/5之活性與其作用機轉之探討
高雄醫學大學/天然藥物研究所碩士班/93/碩士
研究生:郭育君
指導教授:林俊清
轉載 :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 摘要 ]
第一篇:
樟芝(Antrodia cinnamomea T.T. Chang&W.N. Chou)為台灣特有種高價值的藥用真菌,又稱為牛樟芝或牛樟菇,僅生長於老齡牛樟樹,依其形態特徵被分類於薄孔菌屬(Antrodia)。有關樟芝之生物活性研究,根據文獻紀載其具有抗發炎、抗氧化、保肝等作用。在抗癌研究方面,則僅侷限於細胞毒殺的作用,對於癌細胞的增生抑制作用機制甚至其分子機轉的探討,都仍屬未知。
因此本篇的研究主要是探討樟芝子實體乙酸乙酯層的萃取物(EAC)對肝癌細胞株HepG2與PLC/PRF/5誘發細胞凋亡(apoptosis)的作用機轉。在兩種細胞株中,EAC可以顯著的抑制其細胞增生率,並呈現濃度從屬效應(dose-dependent manner)。藉由分析DNA fragmentation及nucleosome ELISA的方式進一步確認EAC是經由誘發細胞凋亡來抑制兩種不同的肝癌細胞株生長。在HepG2中,EAC可以在不活化p53分子下,直接活化Fas receptor與 Fas ligand,透過death receptor途徑誘發細胞凋亡。另外,EAC在兩種細胞株中都可以透過mitochondrial 途徑誘發細胞凋亡。另一方面,EAC也會影響細胞存活的訊息傳導途徑,刺激細胞質中的IkBα活化,造成細胞核中NF-kB的量降低,活性也受到抑制。
故本研究已詳細地探究樟芝子實體乙酸乙酯層的萃取物(EAC)誘發肝癌細胞凋亡(apoptosis)的分子機轉。
第二篇:
玫瑰樹鹼
(ellipticine,
5,11-dimethyl-6H-pyrido[4,3-b]carbazole)是由Ochrosia
elliptica Labill (Apocynaceae)所分離出之生物鹼。它被證實具有DNA
topoisomerase
II的抑制作用因此被認為具有抗癌的發展潛力。但至目前為止,並無任何的研究針對玫瑰樹鹼對肝癌細胞之細胞凋亡誘導作用及相關機轉作探討。因此,本篇研究針對玫瑰樹鹼在肝癌細胞株PLC/PRF/5與HepG2上的抗增生作用及細胞凋亡誘導機制作詳細的探討。在研究結果中發現玫瑰樹鹼可以有效的抑制PLC/PRF/5與HepG2細胞株的細胞生長,並且具有時間與濃度效應
(does
and time-dependent manner)。藉由分析DNA
fragmentation
的形成及caspase-3的活化作用進一步確認玫瑰樹鹼是經由誘發細胞凋亡(apoptosis)來抑制細胞的生長。在作用機轉的研究方面,PLC/PRF/5與HepG2細胞中,Bcl-2
family與粒腺體膜電位都會受玫瑰樹鹼影響而變化,最後活化caspase-9,因此確認玫瑰樹鹼可以經由mitochondrial
apoptotic pathway來誘導肝癌細胞進行細胞凋亡。另外在PLC/PRF/5細胞更發現有大量超氧陰離子
(O2.-)
與過氧化氫(H2O2)的累積,因而造成細胞的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在HepG2方面則發現玫瑰樹鹼會活化p53,接下來啟動Fas/Fas
ligand的機制,因此產生caspase-8。最後我們在PLC/PRF/5細胞更發現玫瑰樹鹼會活化NF-k